首页 > 最新动态 > 云南节庆 | 石林彝族火把节
最新动态
云南节庆 | 石林彝族火把节
2025-07-114


视频来源 | 昆明新闻



石林彝族火把节

(农历六月二十四)

本文图文来源于 | “石林风景名胜区”微信公众号



传说古时候,有个叫木格尼赛的土司,他父亲传给他一把神剑,只要念动咒语,就会自取人头,因此,他非常暴戾,残忍无常。奴隶们曾多次反抗,但总在神剑下亡命,后来,有个奴隶想了一个好办法,让大家都在羊角上绑上松明点着火,赶着“火羊”围攻土司城堡,木格尼赛在城上连念咒语,但神剑总砍不断火焰。奴隶们照样赶着“火羊”向前冲。他疑心神剑失灵了,便急忙对准自己一试,结果砍掉了自己的脑袋。奴隶们攻进了城堡,取得胜利。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,于是就传下了火把节。火把节的传说故事,流传下了石林彝族撒尼人的民族传统节日——火把节。


SHILIN TORCH FESTIVAL

农历六月二十四

火把节狂欢夜(杨新民摄)

火把狂欢

火把节小乐队

火把节,史称“星回节”,《路南(今石林县)州志》记载:“六月二十四日夜,束薪为燎,以腥肉为牲,互相馈赠,谓之星回节,俗称火把节”。是中国西南彝族人民心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,类似于汉族的春节,至今已传承了2000多年,完整的记载始见于元代李京的《云南志略》:“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明”。

明代文学大家杨慎曾作《星回节》:“忽见庭花折刺桐,故园珍树几然红。年年六月星回节,长在天涯客路中。”诗中的滇南古节星回节,是火把节的前身。明正德《云南志》卷二《云南府?风俗》说“星回节,俗云火把节。”

1889年,法国传教士保禄?维亚尔在其有关石林彝族风情的《彝族人的一场竞技》一文中,以亲历者的眼光,记述了火把节的情况。多年来,石林独具特色的自然和民族风情,吸引着全国的文人骚客,到石林观光体验、创作。著名作家徐迟、方纪、夷仁等留下了记述火把节的名篇佳作《欢乐的火把节》和《火的节日--火把节》。在西南地区,最具代表性、起源时间较早、最有特色、影响范围最广、参与人数最多的,当推中国石林火把节。(本节来源:石林管理局市场处)

欢乐大三弦

祈福

斗牛

跤场风云(李兰英摄)

石林羊汤锅(王丽梅 赵国洪摄)

火把节寄托了彝族人民祈祷来年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、风调雨顺、家人健康的美好愿望,千百年来,主要以民间自发组织的形式流传于整个彝族地区,《滇系》记述:农民持炬照耀田间以祈年,通省皆然。”《路南县志》记载:“六月二十四日两日,斫松为燎,高丈余。入夜,争燃之。村落用于照田,以炬之明暗,占岁丰歉。市里儿童并杆松脂作粉,互相烧洒为戏。”

火把节是彝族、白族、纳西族、基诺族、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,通常定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,各民族又有自己关于火把节的各种传说和神话,但无疑都是一种带着祝福的狂欢,祭祀神灵先祖,用火,用歌舞,迎接即将到来的丰收的秋天。世代生活在石林地区的彝族撒尼人是一个热爱生活,能歌善舞的民族。举行盛大的民族传统摔跤、斗牛比赛和以大三弦为主的民族民间文艺演出,是石林彝族火把节沿袭了千百年,最负盛名的传统活动项目。火把节期间整个石林变成欢乐的海洋,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人们尽情欢唱,围着火把跳起热烈欢快的大三弦,红红火火,共祝盛世常在!(本节来源:石林管理局市场处)

01

传统取火祭火仪式



点燃火把(赵国洪摄)


On the eve of the Torch Festival each year, the Sani people of Shilin perform a sacred and solemn fire-fetching ceremony on Guishan Mountain.

Traditional Fire-Fetching and Fire-Worship Ritual



每年火把节前夕,石林撒尼人都要在圭山举行神圣而庄严的取火仪式。这天一早,由毕摩、扛神枝人、挑水人、牵牛人组织的队伍将旧火送到圭山。在圭山之巅,毕摩主持传统的取火祭火仪式。取到火种后,毕摩们吟诵起古老的经文,感谢天地的丰厚与包容,感谢生命的灵动与卓越,彝乡群众载歌载舞,祝庆新的火种降临。神圣的火种经层层传递,送往火把节主会场及各乡镇的分会场。人们用神圣的火种点燃象征丰收与希望的火把,开启火把节的各项庆祝活动,祈福彝乡人民健康平安、六畜兴旺、五谷丰登。


(孙浩轩摄)


取火

-

(赵国洪摄)


(孙浩轩摄)





送火队伍(赵国洪摄)



(孙浩轩摄)

主祭毕摩点燃主火坛(韩福云摄)

(孙浩轩摄)

(孙浩轩摄)



02

石林斗牛的传说




Bullfighting among the Sani people of Shilin boasts a centuries-old history, serving as an integral folk entertainment during all festive celebrations.

The Legend of Shilin Bullfighting


石林斗牛






石林彝族撒尼人的斗牛历史悠久,有上百年的历史,是每逢节庆必不可少的民间娱乐活动。

传说古时候,在石林的糯衣村和尾都渣村的交界处,有一个中间呈凹子,周围山坡长满了青草和树林的地方。两个村子的人经常到那里放牛。遇到雨水天,凹子里会集有塘水,放牛到中午,两个村子的人都会赶牛到那里喂水。牛一饮水,两个村子的牛便会挑起架来。牛一挑架,双方的人就会立即隔开。

这样经常性地打来挑去,双方难论输赢。后来他们约定,等明年双方都把牛养肥养壮了再来比试哪方的牛力气最大。他们割嫩草喂牛,用粮食催膘,都把自己的牛养得又肥又壮。第二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,两个村的人把牛赶来这里斗挑,觉得很好玩、有趣。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斗牛的习俗,就这样延续下来。




03

石林火把节

为大三弦舞而来




The Large Three-Stringed Lute Dance is primarily a group dance performed by the Sani people during festivals and after collective labor.

The Large Three-Stringed Lute Dance



大三弦舞主要是人们在节庆时和劳动之余跳的一种集体舞。舞曲热烈,动作鲜明,加之大三弦节奏有力、音色浑厚的伴奏,形成粗犷、乐观的风格,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彝族撒尼人昂扬向上、热情奔放的性格。火把节期间,在摔跤场、斗牛场、开幕式、晚会、篝火狂欢现场,你都将有机会看到欢乐的大三弦舞。

关于大三弦的起源,撒尼人有这么一个传说:古时候,彝族居住在深山老林,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庄稼。每年播种季节,土司头人就强迫人们先种他们的土地,然后才准穷人种自己的地,为抢节令,人们等不及“火地”上的碳完全熄灭,就赶紧点播种子。因为无鞋穿,双脚被土烫得难受,人们只好每走三步就把脚抬起来蹬两下,两只脚轮转着走,有时还被烫得嘴里直喊“阿啧啧”。农闲时,回忆这种动作,人们觉得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,于是配上大三弦等乐器编成舞蹈,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弦舞,又称“跳乐”。(本段根据网络资料整理)


欢乐大三弦(李昆摄)

大三弦(王丽梅摄)


舞蹈时男女分两队相对而立,女子舞姿优美如蝴蝶翩跹,男子身背1米多长的大三弦边弹边舞,雄浑热烈。跳大三弦时,常以唢呐、口哨及撒尼人独有的闷笛伴奏,音乐以曲调变化指挥起舞、停止,更以节奏变化引导舞蹈者的快慢变化。整个舞队配合默契,队形多变,花样百出,十分精彩。

石林撒尼人的生活中离不开歌舞,撒尼人能歌善舞,彝家山寨村村有舞队,处处闻歌声。那昂扬向上、热情奔放的场面使舞者和观众都热血沸腾,被称为“欢乐之舞”。跳起大三弦,几十把大三弦齐鸣,节奏欢快,喜庆隆重,雄浑有力,很有感染力。“听见三弦响,脚杆就会痒,跳起大三弦,累了不想歇”,这就是大三弦舞的魅力。(文:马孟郊)



欢乐之舞

-

(李昆摄)





大三弦




04

悠游石林

那一夜的篝火



篝火晚会(赵国洪摄)


Where festive occasions unfold, communities gather — be it in rustic farmyards or by moonlit lakes — igniting bonfires that set the night ablaze with dancing and song.  

Bonfire Nights: A Time-Honored Celebration in Stone Forest



篝火晚会是石林传统的节庆项目,每逢节日或者喜庆的日子,人们聚集到一起,或在农家小院,或在村边湖畔,在夜晚燃起篝火热舞欢歌。烧起了篝火,撒尼人弹起粗犷而又节奏鲜明的大三弦,围着火堆跳起大三弦舞,欢乐的篝火之夜开始了。风儿轻吹,明月高悬,今夜热情燃烧,年轻的伙伴,赶快来跳舞,拍起巴掌来,转起地螺来!(文:马孟郊)


欢聚(李兰英摄)

欢庆(赵国洪摄)


彝族撒尼人在石林世代生息,他们歌舞、摔跤、斗牛,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用热烈的火把节向丰收献礼。这个民族热烈而强健,仿佛那铮然石骨融入了他们的血脉,他们生来自由,执着于真诚、善良与美好。撒尼在彝语里意为“快乐的人”,这个族群创作了动听的民歌,热情的舞蹈,精美的剌绣,多彩的传说。这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,点起火把,燃起篝火,迎来丰收,送去祝福。熊熊火光,照亮幸福,载歌载舞,尽情欢乐,让那一夜的篝火成为一生不忘的美丽回忆!(文:马孟郊)


火(杨永斌摄)

火之夜(赵国洪摄)





农家晚会(李兰英摄)



火的节日(王丽梅摄)

火的祝福(王丽梅摄)



05

撒尼刺绣

一针一线过日子



挑花的老阿妈


Sani Embroidery (Yi Subgroup), known as "Nawo" in the Yi language and colloquially termed "Sani Cross-Stitch", is a folk embroidery art practiced in Shilin Yi Autonomous County, Yunnan, within Sani communities.

Stitch by Stitch, Life Unfolds: The Embroidery-Livelihood Bond



《彝族撒尼挑花》流传盛行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主要聚居区。彝族(撒尼)挑花是一门具有极强装饰性的传统刺绣美术工艺。撒尼挑花,彝语叫“拿窝”,意为未绣完的挑花。撒尼挑花又叫撒尼十字锈,相传撒尼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,成熟于明、清时期。长期以来,经过一代又一代撒尼妇女的精挑细绣,这门工艺日臻完善,以明快的色彩搭配、精美的图案构思、巧妙的图案组合、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,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,是我国工艺美术的珍宝。大体分为三类:一类是以十字绣为主撒尼人传统挑花图案的、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几何图案,主要有三弦花(即模仿撒尼人传统乐器大三弦的弦轴样式的图案)、八角花、八瓣花、太阳花、羊角花、蝴蝶花、四瓣花、八瓣花、狗齿纹、火焰纹、跳脚纹、石榴纹、青蛙纹、树纹、蕨草纹以及一些简单的菱形、三角形、条纹等图案。一类是以平绣为主的、较为细腻柔和的写实性花卉图案,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花草纹样,如山茶花、杜鹃花、石榴花、荷花等。另一类是镂空贴花(又叫抠花)为主的,较为粗狂的抽象性图案,主要有云纹、波浪纹等。

撒尼挑花服饰先后被北京民族文化宫、云南省民族博物馆、云南省博物馆等单位收藏。撒尼挑花作品“阿诗玛挑花包”曾荣获国家旅游产品奖。撒尼挑花曾多次被中央、省、市电视台拍成专题片进行宣传。2005年中央电视台4频道《华夏文明》栏目将撒尼挑花作为专题片向全球播映,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。

2008年6月14日,《彝族(撒尼)挑花》经文化部批准,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
撒尼挑花

挑花姑娘


SUMMER




THE YI PEOPLE

撒/尼/刺/绣

(来源“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”公众号)

撒尼刺绣背包

以剌绣为题材的舞蹈


传统上的撒尼刺绣色彩基调为黑衣、黑地加白线素绣和黑地彩绣,色彩风格可分为鲜艳、素雅、灰淡三种风格。刺绣纹样种类主要有表现居住环境中的自然物图案、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景和装饰性的装饰纹。撒尼刺绣工艺传承方式为民间传承。

绣制品有妇女包头、围腰、挎包、鞋帮、前服花边等品种。各种绣制品上的图案有植物类图案、动物类图案、天体自然类图案、人体外貌、活动场景、文字图案、建筑工具等,如:“吉祥如意”、“繁花似锦”、“五谷丰登”、“鱼水和谐”、“日月交辉”等刺绣图案。(本节文字来源:《假日旅游》  摄影:李兰英 王丽梅 )


视频来源 | 石林风景名胜区



景区入口 | 石林风景名胜区


让节庆之美点亮山水!

? 星标

?? 点赞

?? 转发

?? 推荐  


【版权声明】感谢您对本公众号内容的喜爱与关注!本平台发布内容版权均属原作者:影像作品著作权归创作者;文章著作权归署名作者。禁止修改及商用。转载须完整标注来源,法律允许的合理引用需注明出处。

侵权联系秒删 · 平台免责声明

尊重原创,共创优质内容生态,授权或投稿咨询请联系:11762515@qq.com 




欢迎关注

CONTACT  US


YNLHA


云南省风景名胜区协会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